常規種植時,低產稻田的產量一般為600-700斤左右/畝,高產稻田的產量一般為1000-1200斤左右/畝,具體產量會受到品種、季節、地區、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影響。
水稻的種植方法有哪些?
1、整地
(1)趁早對稻田做翻耕處理,翻耕時應施入底肥,每公頃稻田可施入腐熟的有機肥2500公斤、高效復合肥225公斤、碳銨450公斤。
(2)施肥后要整平田塊,高低落差不可超過3厘米。每隔3米左右開挖1條畦溝,便于進行噴藥、施肥等工作。
(3)開好橫溝、豎溝、圍溝,確保“三溝”相通。適宜溝寬為0.2米左右,適宜溝深為0.2-0.3米左右,這樣利于排水,使水流暢通,防止田間出現積水情況。
2、曬種
(1)將發芽率達到95%以上的種子作為播種對象,播種前將種子放在曬墊上攤開,然后暴曬1-2天。
(2)曬種時要頻繁翻倒,以確保種子的干燥度保持一致。
3、選種
(1)剔除混在種子里面的秕粒、病粒、草籽和雜質,然后挑選出顆粒飽滿、粒重相近的良種,并用食鹽水漂洗。
(2)配制食鹽水時,每10公斤清水內可添加食鹽2-2.1公斤,配好后放入稻種,撈出上浮的秕粒和雜質,剩余的種子用清水沖洗3遍。
4、播種
(1)日平均氣溫穩定超過12℃時開始播種早稻(直播稻的播種時間一般比移栽稻晚7-10天),中稻和晚稻可在收獲前茬后搶季節播種。
(2)如果在長江流域種植水稻,則播種時間一般為4月份上中旬,雙季晚稻可在7月份上中旬進行直播。
(3)播種時要將田水排干,防止播種過深或過淺而導致淤種、漂種。
(4)若種植早稻,畝用種量一般為20斤左右,行距一般為15-18厘米左右。若種植中稻、晚稻,畝用種量可適當減少,行距可適當增加。
5、管理
(1)查苗補苗
出苗后及時查苗、補苗,如果稻田內嚴重缺苗,需及時移密補稀,讓秧苗均勻分布,讓個體平衡生長。
(2)水分管理
①如果田間的水分較多,需適當進行排水,確保田面不積水,通常只需讓土壤保持濕潤即可。
②如果遇到干旱天氣,需勤灌“跑馬水”(下午3點后開始灌水),到了晚上要排盡水分,以確保秧苗扎根立苗。
③播種后至秧苗3葉期這段時間,應做好水肥管理工作,水分管理方法可參考移栽秧田的灌溉方式。秧苗進入2葉1心期之后,應采用淺水勤灌的方式提供水分,返青后應保持3-5厘米的淺水層,以促使秧苗早生快發。
④水稻達到4葉齡后一般便可進入分蘗期,此時可按普通大田的灌溉方式進行管理,比如采用淺水促蘗、有水抽穗、曬田控苗、干濕壯籽等灌溉措施。
⑤早施“斷奶肥”、分蘗肥,并根據實際情況施用穗肥和粒肥。
(3)分蘗期管理
①分蘗期間(特別是有效分蘗期)讓稻田內保持淺水層,深度達到3-4厘米即可,或讓稻田保持濕潤狀態,避免稻株因干旱缺水而影響到分蘗。
②有效分蘗期結束后要灌入深水層,防止稻株繼續分蘗。如果稻株長勢較旺,可采取排水、曬田等措施,這樣既能控制生長,減少無效分蘗,又能避免發生倒伏情況。
(4)防除雜草
①直播稻的生長期較長,苗期群體較小,稻田內一旦出現雜草便容易受害,所以齊苗后應結合間苗、補蔸的工作防除雜草,之后每隔10-15天防除1次,連續防除3-4次。
②除草劑的種類多樣,而且使用方法和防除對象均有差異,所以如果要使用藥物進行防治,則需根據雜草的類型來選擇。
③使用除草劑時要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,防止田間出現藥害。
種植水稻如何高產?
1.選優質品種
品種可以說是水稻能否高產高質的關鍵因素之一。具體的選擇受緯度、氣候、溫度等因素影響并不固定(例如北方地區就可以選擇相對抗寒的品種,南方地區則可選擇相對耐高溫的品種等等)。但不管選擇哪個品種,都要到正規廠家選購,避免不必要的麻煩。
2.進行育秧
育秧的主要方式分為旱育秧和濕潤育秧,其中我國使用相對廣泛的是旱育秧,它具有操作簡單、節省水量等特點。旱育秧時,需特別注意溫度。首先要覆蓋薄膜,防止溫度過低導致水稻幼苗生長慢或凍死。其次要及時澆水,保持育秧土壤的濕潤,也可同時加入農藥,防治相關病蟲害的發生。
3.開始移栽
水稻移栽時,對于橫面或縱面都有距離上的要求,即要有一定的"規模"。最佳的呈現效果,是橫縱和斜面都可以均勻的成一條直線。因此在移栽過程中,我們需要采取規范化的拉線方式以衡量水稻的移栽位置是否合理。
4.適當灌溉
我們要根據水稻不同的生長周期進行灌溉與排水。例如,在移栽過程中水稻就不需要深水,只需淺水養護即可。在移栽后,可待秧苗生長穩定再進行引水護苗以幫助水稻返青。而當遇到干旱天氣時,我們也要通過引水對水稻進行灌溉。但當水稻處于分蘗期時,由于其對水量的需求相對較少,這時就要對田地進行排水。
5.合理施肥
水稻生長所需的肥料,主要是氮、磷、鉀及一定量的硅肥(水稻是喜硅作物)。水稻對施肥有很高的要求,如果施肥時間不對,很容易耽誤生長或造成浪費。